采用水热合成法,在较低温度下通过仅引入Sn4+合成了金红石型棒状TiO2纳米晶。X射线衍射仪(XRD)及透射电子显微电镜(TEM)对不同Sn4+掺杂比例粉体的晶型及形貌的分析表明,Sn4+能促进TiO2由颗粒状的锐钛矿相向棒状的金红石型的转变,棒状纳米晶的形成是纳米颗粒沿着(110)晶面发生定向生长的结果,且形貌转变与晶相转变伴随发生。掺杂样品的光电转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薄膜电极的光电转换效率与材料的晶相组分及其形貌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掺杂比例达到0.75%以后,样品的晶相组分及形貌不再随掺杂比例的增大而发生变化,进而光电转换效率不再变化。
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主体,十八胺(ODA)为客体,采用研磨法制备了具有超分子结构的ODA/HP-β-CD包合物。考察了研磨时间、主客体物质的量比及包合温度对包合率的影响,确定了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研磨时间15min,主客体物质的量比2:1,热处理温度75℃。1H NMR和XRD衍射结果表明,ODA成功包合入HP-β-CD空腔中。通过相溶解度法研究了HP-β-CD在水中对ODA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HP-β-CD在水中对ODA增溶效果显著;经计算确定其包合常数为7877.69L/mol,形成的包合物结构稳定。
采用微波辐照法合成了α-四(4-羧基苯氧基)酞菁锌(ZnPc),以UV-Vis,FT-IR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并以碘量法测定了产物的单线态氧量子产率。结果表明:以2mL 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0.4mL 1, 8二氮杂二环[5, 4, 0]十一碳-7-烯(DBU)为催化剂,0.1g 3-4-羧基苯氧基邻苯二甲腈及0.03g ZnCl 2,800W微波辐照180s后,可得到产率为75.3%的ZnPc,比传统加热合成产率提高了403%。对1, 3二苯基苯并呋喃(DPBF)光漂白实验表明,所合成的ZnPc具有较高的单线态量子产率、光活性和稳定性。
以3,5二羟基苯甲醇为原料,经醚化、溴代反应得到3,5二(十二烷氧基)苄基溴,然后与4羟基4′硝基偶氮苯反应,再还原得到含氨基的偶氮化合物6,最后与3,4;9,10苝四甲酸二酐缩合得到新型偶氮-苝酰亚胺二元染料7。考察了紫外光光照时间及浓度等因素对偶氮-苝酰亚胺二元染料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越大,偶氮生色团由反式结构向顺式结构的转变速度越慢;对相转移法组装形成的聚集体形貌结构的研究表明,当甲醇与三氯甲烷体积比为7∶1或5∶1时,更易形成较规整的短棒;比较研究紫外光光照和未光照下快速溶剂扩散法组装形成的聚集体形貌结构发现,光照下制备的聚集体结构的规整性不及未光照下制备的;吸收光谱表明在光照下组装的聚集体分子间π*π堆积作用更弱,这是由于偶氮基团由反式结构向顺式结构的转变导致分子空间几何构型的变化,破坏了分子堆积的有序性,不利于低维功能材料的形成。
分别以丙烯酸树脂Ⅳ号、乙基纤维素和硬脂酸为延迟释放材料,以β环糊精、淀粉、乳糖和微晶纤维素为稀释剂,采用湿法制粒和热熔制粒的方法制备了在水中短时延迟释放、胃液中快速溶出的恩诺沙星颗粒剂。通过比较药物在水中和模拟胃液中的溶出,对所制备颗粒的释放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以丙烯酸树脂Ⅳ号为延迟释放材料,以微晶纤维素为稀释剂,以80%乙醇水溶液为润湿剂,采用湿法制粒得到的颗粒,5min时在水中的溶出度为73%,在模拟胃液中的溶出度为919%,达到了在水中短时延迟释放,而在胃液中快速溶出的最好效果。
为揭示普洱茶发酵微生物来源及普洱茶生长环境中微生物的存在及作用,利用安德森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对云南普洱茶树良种场的3个茶山的空气微生物进行了采集,在24℃和45℃两个温度下培养,并做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实验结果确定了该地区普洱茶生长环境中空气微生物的种类及各种类所占比例,为探究普洱茶发酵微生物的来源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自带的APDL语言和可以考虑水影响的PIPE59单元,建立了管架平台的参数化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有限元模型中的单元几何参数和物理参数的方法,描述导管架在作业中常见的腐蚀、弯曲等损伤情况。选择和测取导管架上部远离损伤位置节点处的模态位移,创建目标函数;利用ANSYS的优化功能寻找某种对原完好导管架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改后的模型,使其在测试节点的数据与预先建立的存在损伤的模型对应节点的数据趋于一致,从而实现识别导管架的损伤类型和损伤位置。计算结果表明当计算步数达到20000时,对于单处损伤的情况,损伤位置以及损伤程度识别准确率平均可达到90%以上;对于两处损伤同时存在的情况,损伤位置以及损伤程度识别准确率平均可达到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