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今天是 2025年7月10日 星期四
Email Alert  RSS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化学与化学工程
    胡帅, 王瀚彬, 毕丰雷, 李隽森, 贺来宾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1(5): 39-45. https://doi.org/10.13543/j.bhxbzr.2024.05.005
    摘要 (1237) PDF全文 (224) HTML (1052)   可视化   收藏

    在边长L为220 mm的方形搅拌槽内,采用高解析率的二维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在搅拌雷诺数Re=1 300下对圆盘桨形成的流场进行研究,得到Kolmogorov尺度下的高解析流场。基于流场数据和各向同性假设得到湍流动能分布,并比较了直接定义法和大涡PIV法计算的湍流动能耗散率。结果表明:当离底高度C=0.15L时,圆盘桨的流型呈现出独特的单循环流型,流体主要旋涡为单旋涡结构;搅拌槽内湍流动能的最大值出现在桨叶排出流的末端;在Kolmogorov空间解析尺度下直接定义法计算得到的湍流动能耗散率大于大涡PIV法,并且湍流动能耗散率的峰值位于桨叶端和排出流区域。直接数值模拟的验证结果表明,这两种计算方法中使用的各向同性假设是合理的。

  • 机电工程和信息科学
    赵利强, 李瑞森, 唐水雄, 唐金金, 张涛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1(5): 86-96. https://doi.org/10.13543/j.bhxbzr.2024.05.011
    摘要 (581) PDF全文 (396) HTML (473)   可视化   收藏

    地铁客流量波动受众多因素影响,准确的客流预测数据有利于制定更高效的行车控制方案和客流管控方案。为提高客流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多维可预知特征的时序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TCNLSTM)地铁短期客流预测方法。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引入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并提取日期、天气等可预知特征及其状态集,以提升预测精度,缩小特征空间,克服了冗余特征数据导致的模型过于复杂问题;通过融合时序卷积神经网络(TCN)提取的客流时间序列特征和可预知特征状态集构建了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层输入,组合模型学习客流与外部影响因素的长短期依赖,从而实现常规日、节假日、不同天气等多场景下的短期客流预测。基于某西南城市地铁刷卡交易数据,对比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ARIMA)、TCN、LSTM及TCN-LSTM模型的短期客流预测结果,得出组合模型的总体平均绝对误差(MAE)值比其他方法低27%~48%,均方误差(MSE)值低13%~35%,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值低2.8%~6.7%,上述3项指标均表明TCN-LSTM模型的客流预测效果更好。此外,对比实验表明通过融入提取的可预知特征数据,TCN-LSTM模型在测试集上的预测误差评价指标明显降低,所提方法能有效提高地铁短期客流预测精度。

  • 仪器表征技术专题综述
    唐娟, 胡高飞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52(2): 1-14. https://doi.org/10.13543/j.bhxbzr.2025.02.001
    摘要 (562) PDF全文 (703) HTML (520)   可视化   收藏

    定量核磁共振(qNMR)技术是一种通用性强、准确度高的定量分析手段,具有操作简单、无需待测物标样进行参考、在定量分析的同时可对待测物及杂质进行结构解析等优点,在药物、食品、天然产物、代谢组学等定量分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定量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不同化学环境下产生特定共振信号的原子个数与其核磁响应信号强度成正比,并且在优化条件下同种原子核在不同分子间的信号响应无差异性。为了得到准确的信号强度以获取精准的定量结果,本文从样品制备、实验参数优化及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以低丰度(浓度)物质的氢定量核磁共振(1H qNMR)分析以及高纯物质(标准物质等)的纯度核磁共振定值这两种目前最典型的1H qNMR应用场景为例,详述了相关实验方法的建立,为不同领域的核磁共振定量分析提供了普适性参考。

  • 综述
    郝鹏, 张文娟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1(6): 1-15. https://doi.org/10.13543/j.bhxbzr.2024.06.001
    摘要 (500) PDF全文 (3447) HTML (472)   可视化   收藏

    静电纺丝技术是目前制备纳米纤维材料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聚偏氟乙烯(PVDF)是一种半结晶性的热塑性塑料,具有独特的压电性、介电性、热电性和生物相容性。静电纺丝制备的聚偏氟乙烯纳米纤维在电工电气、环境工程、生物医学、纺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结合中国专利检索情况,从应用的角度阐述了静电纺丝聚偏氟乙烯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管理与数理科学
    辛春林, 李岩, 曹已晴, 杨建亮, 利娜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52(1): 122-132. https://doi.org/10.13543/j.bhxbzr.2025.01.014
    摘要 (414) PDF全文 (492) HTML (379)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积极地制定相关政策,碳足迹作为衡量温室气体排放指标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为准确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趋势和未来发展动向,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CNKI核心数据库中2010—2023年收录的1 287篇关于碳足迹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系统地总结了该领域在不同时间节点的研究进展历程,核心作者发表的主要期刊以及研究热点;同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和重点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1)双碳目标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碳足迹的研究;(2)跨地区、跨机构、跨学科之间的科研合作有助于推动我国碳足迹研究的发展;(3)碳足迹管理、评估和认证是热点研究领域,将推动我国向“3060”双碳目标迈进。

  • 机电工程和信息科学
    赵利强, 刘进益, 唐水雄, 唐金金, 节孟轩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52(2): 54-64. https://doi.org/10.13543/j.bhxbzr.2025.02.007
    摘要 (337) PDF全文 (181) HTML (310)   可视化   收藏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密度大,站内乘客走行流线复杂,根据车站环境特征及乘客走行流线规划出合理的疏散路径能更加高效快捷地完成乘客的疏散。针对自适应社会力模型无法根据车站出口开闭信息为行人实时规划疏散路径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社会力模型和改进K短路径规划的地铁站客流疏散仿真方法。对传统Yen算法进行改进,使其可以求解出乘客到达多个疏散口的K条短路径,为乘客的疏散过程提供路径信息。为了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设计了简单场景下的人群疏散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结合改进K短路径规划的自适应社会力模型的疏散效果更优。将所提方法用于地铁车站客流疏散仿真实验,结果证明所提出的仿真方法切实可行,可以应用于地铁车站的客流疏散仿真中。

  • 化学与化学工程
    杨铜林, 谭川江, 李国娜, 张波, 王坤, 李浩玉, 黄靖珊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1(5): 10-19. https://doi.org/10.13543/j.bhxbzr.2024.05.002
    摘要 (331) PDF全文 (640) HTML (278)   可视化   收藏

    在天然气输送过程中,常采用J-T阀制冷、机械制冷这两种低温分离法析出液烃和水来控制露点保证管输安全。针对两种工艺结构差异较大的情况,从能量、经济上对J-T阀制冷和机械制冷这两种天然气露点调节方法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工艺的烃露点降接近,而机械制冷工艺的水露点降更高。在㶲分析对比上,JT阀制冷工艺㶲损(5 159kW)明显高于机械制冷工艺(1 961kW),机械制冷工艺的系统换热效率更高,使得其整体㶲效率高于J-T阀制冷;高级㶲分析结果显示,机械制冷工艺可避免㶲损占比(69.8%)高于J-T阀制冷工艺(66.7%),改进潜力更大且代价更低。在资本投资对比方面,机械制冷工艺采用外部制冷系统提供冷量,设备的购置成本更高,但其保留了原料气的压力能,在相同外输条件下运行成本更低。综合投资成本及产品收益,在整个运行周期,机械制冷工艺的收益高出812.64×104美元。对两种工艺的敏感性分析显示,丙烷的冷却性能不会随其流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随着地层压力的降低,利用压差来改善天然气性质的工艺效果低于采用外部丙烷制冷工艺。

  • 化学与化学工程
    刘宇翔, 庄少岚, 赵洪康, 李群生, 申传龙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1(5): 1-9. https://doi.org/10.13543/j.bhxbzr.2024.05.001
    摘要 (294) PDF全文 (424) HTML (246)   可视化   收藏

    在常压以及温度为293.15~333.15 K的条件下,采用静态平衡法测定了4,4'-二甲基二苯甲酮(4,4'-DMBP)在10种单一有机溶剂和1种二元有机溶剂(乙醇+乙酸乙酯)中的溶解度,并通过活度系数模型(Wilson方程、NRTL方程)和经验模型(Apelblat方程、Van’t Hoff方程)关联4,4'-DMBP的溶解度和温度,得到相应的模型参数。结果显示,在常温(298.15 K)下4,4'-DMBP在单一溶剂中溶解度的大小顺序为:苯>乙酸丙酯>乙酸乙酯>乙酸甲酯>1-丁醇>2-丁醇>1-丙醇>2-丙醇>乙醇>甲醇,乙醇与乙酸乙酯的二元溶剂对4,4'-DMBP没有增溶和减溶作用;Wilson模型在单一溶剂中的拟合效果最佳,相对标准偏差(ARD)为1.13%,均方根偏差(RMSD)为0.19%。溶剂化效应和优先溶剂化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描述溶剂极性的π*和溶剂间相互作用VSδH2/(100RT)对溶解度的贡献率分别是46.43%和46.38%,它们对4,4'-DMBP溶解度的贡献占据主导地位;在乙醇与乙酸乙酯的二元溶剂中,当乙醇含量较高时4,4'-DMBP优先与乙酸乙酯溶剂化。

  • 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
    贺天儒, 佘傲, 罗智, 彭心悦, 梁浩, 周延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1(5): 69-76. https://doi.org/10.13543/j.bhxbzr.2024.05.009
    摘要 (291) PDF全文 (259) HTML (252)   可视化   收藏

    各类头皮健康问题严重困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市售的头皮护理产品常针对某种单一症状添加药物进行治疗,无法较为全面地改善头皮健康问题伴随的多种症状。此外,头皮上富含多种微生物种群,长时间使用头皮护理产品还会引起头皮表面的微生态失调,导致病症反复发作。为此,提出重构头皮微生态的配方设计思路,以多种天然提取物为主要活性成分制备了植物性抑菌养发液,并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其养发护发功效。结果显示,在抑菌组分含量为2 mg/mL时,养发液对糠秕马拉色菌的抑制作用较强(抑菌率94.6%),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抑菌率83.1%),对表皮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率82.7%),表明所制备的养发液具有调控头皮微生态的作用。受试者使用养发液7周后,去屑率可达94.2%;使用养发液1个月后,油脂分泌异常症状有所好转,头皮红肿程度减轻,发丝直径明显增大,脱发程度亦有所减轻。

  • 机电工程和信息科学
    梁秀霞, 何月阳, 刘冲, 梁涛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1(6): 112-123. https://doi.org/10.13543/j.bhxbzr.2024.06.012
    摘要 (281) PDF全文 (296) HTML (253)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间歇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导致的质量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注意力机制(PCAM)-时间卷积网络(TCN)-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的间歇过程质量预测方法。首先使用核熵成分分析(KECA)方法对间歇过程数据降维,以提升输入数据后续预测过程的效率;然后使用TCN网络提取数据的特征信息,利用改进的位置注意力机制和通道注意力机制对编码-解码器结构的双层BiLSTM网络参数进行自适应学习,并根据输入与输出的相关性强弱为输入特征分配不同权重,从而保留所有输入的必要信息,降低次要信息对预测的干扰;最后采用交叉验证算法对所提模型进行超参数寻优,建立了PCAM-TCN-BiLSTM预测模型。在青霉素发酵仿真平台上对所提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与其他模型相比,所提模型的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较小,各项评价指标表现最佳,对底物浓度、青霉素浓度、菌体浓度预测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09 2、0.034 6、0.023 2 g/L,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0.008 5、0.012 0、0.007 9 g/L,决定系数(R 2)分别为0.998 7、0.992 3、0.991 5,表明所提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预测性能较好。

  • 化学与化学工程
    张朋岗, 杨冬磊, 骆兴龙, 程曦, 王盼, 郭志强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1(6): 16-27. https://doi.org/10.13543/j.bhxbzr.2024.06.002
    摘要 (262) PDF全文 (716) HTML (218)   可视化   收藏

    为优化丙烷回收工艺运行参数,以丙烷回收率和单位综合能耗为响应值,采用响应曲面法中的Box-Behnken设计(BBD)和中心复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CCD)试验优化工艺参数,从方差分析、帕累托图分析、响应面分析和优化结果4个方面优选最佳试验方法。结果显示,CCD法建立的二次响应回归模型的显著性优于BBD法,且CCD法响应曲面分析参数交互作用的显著性结果与方差分析一致。CCD 法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如下:脱乙烷塔压力为3 250 kPa,低温分离器温度为-55.6 ℃,液相回流比为98%,丙烷回收率为98.1%,单位综合能耗为114.1 kgce/104 m3(1 kgce=29.307 6 MJ)。在最优工艺参数条件下,丙烷回收率增加了4.36%,产品收益达到3.548万元/d,且预测误差均小于0.2%。

  • 综述
    杨前亮, 郝彬彬, 傅琦, 李成龙, 李君, 张悦, 司璐璐, 李国良, 张赛晖, 宋妍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52(1): 1-13. https://doi.org/10.13543/j.bhxbzr.2025.01.001
    摘要 (261) PDF全文 (504) HTML (261)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浅层石油资源的消耗,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不断趋向于深井和超深井钻探工艺。然而深井底部的高温会导致钻井液出现分散、聚集、钝化现象,使得钻井液的黏度增加、流动性变差,这为深井钻井作业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挑战。钻井液用抗高温降黏剂可以降低钻井液的黏度,调节钻井液的流变性,在保持钻井液稳定性和钻井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合成聚合物类降黏剂具有分子结构可设计性强、抗高温性能突出等特点,广泛用于抗高温钻井液。本文综述了合成聚合物类抗高温降黏剂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羧酸类、磺酸类、羧酸磺酸类、两性离子类降黏剂的抗高温性能及降黏机理,可为新型抗高温降黏剂的分子设计提供参考。

  • 机电工程和信息科学
    陈妍, 高永彬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52(1): 113-121. https://doi.org/10.13543/j.bhxbzr.2025.01.013
    摘要 (254) PDF全文 (508) HTML (234)   可视化   收藏

    人物交互(human-object interaction,HOI) 检测在复杂场景理解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的大多数方法都以一阶段的方式将参数交互查询直接映射到一组HOI预测中,这导致丰富的交互结构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对此可以通过多模态数据获取更多维度的信息,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人物之间的交互行为。为此设计了一种Transformer风格的HOI检测器,该检测器基于查询的方式检索对比语言图像预训练(CLIP)知识,然后执行交互建议生成,通过结构感知网络将非参数交互建议转换为HOI预测。本文创新性地将CLIP知识迁移到HOI检测中,并通过对整体语义结构和局部空间结构进行额外编码提高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在公共数据集V-COCO上的准确率达到了64.83%,在HICO-DET数据集上的准确率达到了28.78%,与现有的HOI检测算法相比展现出优越的性能,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 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
    潘奕成, 王峥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52(1): 66-74. https://doi.org/10.13543/j.bhxbzr.2025.01.008
    摘要 (235) PDF全文 (407) HTML (242)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浸渍-重结晶法将氯霉素负载于细菌纤维素上,制备了细菌纤维素-氯霉素(BC-Chl)复合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对复合膜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C-Chl复合膜保持了细菌纤维素的多孔三维网状结构,氯霉素的负载没有改变细菌纤维素的晶型,但负载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纤维素的结晶区。BC-Chl复合膜吸水溶胀12 h后,溶胀比在400%以上,显示出较好的持水性。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表明,相比于氯霉素原料仅45 min的浓度达峰时间,BC-Chl复合膜的药物浓度达峰时间延长至约2 h,表现出延缓药物释放的作用。抑菌圈试验表明,当载药量约为200 μg/mg时,BC-Chl复合膜对谷氨酸棒状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比分别为5.8和5.1。使用载药量约为200 μg/mg的BC-Chl复合膜处理SH-SY5Y细胞24 h后,细胞活性在75%以上,表明BC-Chl复合膜的细胞毒性较低,生物相容性较好。

  • 材料科学与工程
    张竞帆, 张胜, 赵景茂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1(5): 46-53. https://doi.org/10.13543/j.bhxbzr.2024.05.006
    摘要 (227) PDF全文 (201) HTML (190)   可视化   收藏

    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合金作为用量最大的塑料合金之一,在使用过程中其易燃性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其进行阻燃改性十分必要。通过自组装方法,制备了聚乙烯亚胺(PEI)接枝氧化石墨烯纳米片(PEI-GO)来修饰次磷酸铝(AHP)。制备的PEI-GO@AHP杂化物,作为PC/ABS(质量比为70/30)合金的阻燃剂。引入质量分数为8%的PEI-GO@AHP,可确保PC/ABS达到UL-94 V-0等级和29.1%的极限氧指数(LOI)。其最大热释放速率(PHRR)和总热释放量(THR)分别降低了41.0%和19.6%。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制备阻燃PC/ABS合金。

  • 综述
    张露凝, 古路路, 金君素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52(1): 14-21. https://doi.org/10.13543/j.bhxbzr.2025.01.002
    摘要 (223) PDF全文 (469) HTML (211)   可视化   收藏

    甲酸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在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低浓度甲酸溶液,无法直接使用,如果将其排放到环境中,会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对低浓度甲酸水溶液进行提浓再利用具有较为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综述了目前甲酸水溶液提浓的方法,包括精馏法、萃取法、膜蒸馏法、电渗析法、脱水剂增浓法和冷冻浓缩法,介绍了各种提浓方法的提浓原理、应用实例,总结了其优缺点,最后对甲酸水溶液提浓技术进行了展望。

  • 管理与数理科学
    张吉凤, 赵雷嘎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1(6): 124-130. https://doi.org/10.13543/j.bhxbzr.2024.06.013
    摘要 (217) PDF全文 (106) HTML (202)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一类带临界指数的分数阶Schrödinger方程解的存在性。在扰动项满足较弱的条件下,利用山路定理证明了方程至少具有一个非平凡解。

  • 机电工程和信息科学
    李宝玉, 么鸣涛, 徐明清, 李翔宇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1(6): 94-101. https://doi.org/10.13543/j.bhxbzr.2024.06.010
    摘要 (208) PDF全文 (209) HTML (183)   可视化   收藏

    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汽车半主动悬架时由于无法实时调整参数,相对于被动悬架可减小车身加速度,对改善汽车乘坐舒适性的优化效果有限。通过Simulink建立了1/4车辆半主动悬架的数学模型以及路面激励模型,在原有PID控制系统下引入模糊控制策略。以车身垂直加速度及其变化率作为模糊PID控制的输入,实现对PID控制器在原有参数范围内的实时动态调整,并对悬架性能指标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被动悬架,PID控制下的半主动悬架车身加速度优化了17.1%,而模糊PID控制下的半主动悬架优化了35.9%,优化效果更加理想,并且同时兼顾了悬架动挠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王祺, 裘吕超, 周宇通, 温世鹏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52(1): 39-47. https://doi.org/10.13543/j.bhxbzr.2025.01.005
    摘要 (208) PDF全文 (316) HTML (201)   可视化   收藏

    围绕三元乙丙橡胶(EPDM)复合材料阻尼性能和回弹性能难以兼顾的问题,重点研究了丁基橡胶(IIR)、炭黑含量以及炭黑种类等对IIR/EPDM复合材料化学交联网络、炭黑填料网络等微观结构以及各项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引入IIR提高了IIR/EPDM橡胶复合材料整体分子链的饱和度以及侧甲基含量,增加了橡胶分子链的缠结程度;同时IIR的加入也提高了IIR/EPDM橡胶复合材料的剪切模量和阻尼性能,但回弹性能有所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在IIR/EPDM复合材料中减少炭黑含量以及引入大粒径炭黑(N550)后,降低了复合材料中纳米填料网络效应,提高了纳米填料分散度,增强了橡胶分子链活动能力,从而同时提高了IIR/EPDM橡胶复合材料的阻尼和回弹性能。因此,在EPDM橡胶基体中,适当引入IIR(两者的质量比为80∶20),同时复合低含量(45份)大粒径炭黑后,可获得阻尼性能和回弹性俱佳的IIR/EPDM橡胶复合材料。

  • 材料科学与工程
    郑伟花, 冯泽华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1(6): 61-70. https://doi.org/10.13543/j.bhxbzr.2024.06.006
    摘要 (206) PDF全文 (150) HTML (155)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精准预测轻钢龙骨复合墙体内部温湿度分布规律,解决当前建筑维护结构保温防湿性能研究不足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复合墙体内部温湿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基于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理论,以轻钢龙骨复合墙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轻钢龙骨复合墙体三维瞬态的热湿耦合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不同腹板开孔长度和构造形式以及加入隔汽层对复合墙体内部热湿性能的影响,得出复合墙体内部的热湿耦合瞬态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腹板开孔轻钢龙骨的存在对复合墙体内部的温湿度变化规律具有显著影响,开孔不同则材料内部的温湿度变化也不相同;在轻钢龙骨复合墙体中不同内夹层在性能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聚苯乙烯泡沫(EPS)的保温吸湿效果优于泡沫混凝土;从防止发生冷凝的角度考虑,在加入隔汽层后,泡沫混凝土的保温和防湿性能皆有所提高,这说明在墙体内部加入防湿层可有利于防止发生冷凝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