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今天是
Email Alert  RSS

2005年, 第3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5-04-10
  

  • 全选
    |
    研究论文
  • 李 蕾1;陈建峰1*;邹海魁1;王国全2
    . 2005, 32(2):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中研究了纳米碳酸钙作为增韧填料对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纳米碳酸钙经表面处理后,填充到环氧树脂体系中,使环氧树脂拉伸强度提高39%、弯曲弹性模量增大52.9%、冲击强度提高68.6%。冲击断面SEM照片分析结果表明,改性纳米碳酸钙在环氧树脂中能够均匀分散,并在纳米碳酸钙和其周围的基体界面相出现大量的银纹,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抗冲击强度。
  • 谢富胜;张金昌;李成岳
    . 2005, 32(2):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察了固定床反应条件下负载磷钨酸合成直链烷基苯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它有两种酸中心,在150~160℃预处理后活性高,对原料中的水敏感;低温活性高,2位产物异构体选择性好,并且在实验室中具有较好的活性稳定性。
  • 简讯
  • . 2005, 32(2): 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论文
  • 王楠;丁忠伟;刘丽英;杨祖荣*
    . 2005, 32(2): 9-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膜蒸馏用膜是一种孔径不均一的多孔介质。文中考察孔径分布的存在对直接接触式膜蒸馏跨膜传质速率的影响。按“熵最大”原则导出了膜孔面积的取值服从指数分布规律,其不对称性可能导致按平均孔径预测的传质速率与考虑孔径分布时预测的传质速率有差异,后者应该更接近于真实情况。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按这两种方法预测的传质速率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别。两种聚四氟乙烯(PTFE)平面膜的直接接触式膜蒸馏实验结果表明,考虑孔径分布的传质速率预测值更接近于实测值。因此,考虑孔径分布的质量传递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直接接触式膜蒸馏的跨膜传质过程。
  • 赵红玲;陈劲春*
    . 2005, 32(2): 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将含有Brazzein基因的pPIC9K穿梭质粒通过电导入巴斯德比赤酵母(Pichia pastori)GS115中,并从22个阳性克隆中筛选出HisMuts高拷贝转化子2个,经诱导表达,产物进行Tricine-SDS-PAGE电泳鉴定,目标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与理论值一致,又经小试(5~10L罐)蛋白产量可达385mg/L。利用大孔树脂D152初步分离,得到有微甜味的产物。进一步纯化后获得了1D-NMR图谱。
  • 张馨桂;郭 奋*;陈建峰;张云良;陈国术
    . 2005, 32(2): 1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钛酸酯偶联剂T对纳米Al(OH)3的干法改性工艺,确定了偶联剂最佳质量分数0.5%、改性时间25min、改性温度100~110℃。采用红外光谱、TEM等检测手段对改性结果进行表征,改性后无机粉体表面包覆有机基团,吸油值减小,团聚减弱,比表面积增加。改性Al(OH)3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阻燃效能提高,并保持了材料的力学性能。
  • 郑可嘉;杜俊岐;刘刚;刘永平
    . 2005, 32(2): 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以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为核心的、集新型生物介质与钾基自由基活性氧消毒技术于一体的新型中水回用工艺进行了中试研究。在气水体积比为5∶1,其水力停留时间约为4~6h,该工艺对生活污水COD(化学耗氧量)的去除率达到90%,水的透光度由65%~75%提高到98.0%~99.5%。出水采用钾羟基自由基活性氧消毒剂消毒,在每立方米中水中加入60~100g消毒剂时,杀菌效果均可达到98%~99%,粪肠杆菌未检出。出水钾盐质量浓度7.7~12.9g/m3。水质达到《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0-2002)标准。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相比较,达到85%以上的COD去除率,MBBR工艺停留时间缩短了近50%。
  • 毋 伟;张新军;陈建峰*;王国全
    . 2005, 32(2): 2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超重力法制备出了近球形和长条形的纳米氧化锌, 用TEM,XRD,TG,紫外可见光谱仪等手段对制得的纳米氧化锌进行了表征,并将其应用于偶氮二甲酰胺(AC)的分解以及聚氯乙烯(PVC)糊树脂的发泡,分析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法制备的纳米氧化锌粒径小且均匀,具有很强的紫外吸收能力。
  • 李振刚;王东光;郭 奋*;张鹏远;陈建峰
    . 2005, 32(2): 29-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利用超重力法制备纳米级拟薄水铝石进行了系统的中试研究,研究表明:小试提供的工艺路线是可行的,给出的生产条件基本正确。提出了中试生产纳米级拟薄水铝石的最佳条件:偏铝酸钠溶液浓度1mol/L,气液体积比为2,反应终点pH=10.5,反应温度(20±2)℃。
  • 赵建国*;王子镐;裴永昕;魏寿彭
    . 2005, 32(2):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涉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矩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特别是淤浆法高密度聚乙烯链长分布矩的计算方法。在研究了淤浆法乙烯聚合反应机理与动力学的基础上,建立并求解了相应的动力学与矩常微分方程组。所提出的方法已成功地用于工业生产过程。
  • 谭 琳1,2;周 寒2;侯金顺2;杨万泰1,2*
    . 2005, 32(2):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DSC研究了PP,PP-g-VAc和两种不同醇解率PP-g-VOH的非等温结晶行为,以Reziorny修正的Avrami方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接枝物球晶形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VOH接枝链可以有效地促进PP异相成核,导致Avrami指数n随醇解率增加而降低,结晶温度显著增加,结晶热焓增加;同时,由于VOH引入支链,降低了分子链的规整性,限制了PP排入晶格的速率,致使半结晶时间t1/2和结晶速率Zc常数降低。试样的偏光显微镜观察表明,PP-g-VAc的醇解率增加,球晶数目增多,直径减小,完善程度降低。
  • 熊蓉春1;卜爱华1;赵 曦1,2;李菲菲1; 魏刚1*
    . 2005, 32(2): 4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克服聚丙烯酸钠易使土壤板结和积累及丙烯酸盐系吸水树脂耐盐性差等缺点,用丙烯酸铵代替丙烯酸钠,并引入非离子单体丙烯酰胺,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铵丙烯酰胺共聚型高吸水树脂。实验结果表明:交联剂、引发剂、pH值、单体质量分数及比例对树脂的吸水率有较大影响。在交联剂质量分数为0.01%~0.03%,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12%~0.16%,pH值9~10,单体质量分数20%~30%,丙烯酸铵占单体总质量的60%~80%的优化条件下,合成的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率可达1680mL/g。各种离子对吸水树脂吸收性能的影响大小顺序为:K+<Na+<Mg2+<Ca2+<Al3+
  • 何海平;许淳淳*
    . 2005, 32(2): 47-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一种聚酯型聚氨酯乳液进行改性作为铁质文物复合封护剂,即通过添加缓蚀剂作为底层封护剂,添加TiO2,SiO2纳米颗粒作为面层封护剂,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分光光度计等测试了改性后封护剂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缓蚀剂的底层封护剂对基体起到明显的防蚀作用,改性后的纳米复合封护剂的耐紫外线、耐酸、碱、盐等主要性能有了明显提高,复合封护涂层无色、透明、无光,符合铁质文物保护要求。
  • 宋亮;吴彤;吴丝竹;吴刚
    . 2005, 32(2): 5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显微红外光谱技术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同步跟踪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PTT)的冷却过程,研究了PTT分子中各基团对结晶过程的贡献。从计算得到的各特征基团的表观焓变ΔH可知,PTT中苯环和乙二醇(—O—CH2—CH2—CH2—O—)的各种振动模式的能量状态变化对PTT的结晶过程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 杨娇萍;田艳红*
    . 2005, 32(2): 5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FeCl3为催化剂,用CO2对原料炭(LAC)进行改性。用乙醇、亚甲基蓝和VB12表征其吸附性能;氮气吸附(温度为77K)方法测定活性炭的孔结构,计算其BET比表面积;密度函数理论(DFT)表征其孔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活性炭的BET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增加了1倍,使改性后活性炭对乙醇、亚甲基蓝和VB12的吸附量都有显著提高,且改性后活性炭的孔径分布更趋均匀。
  • 许艳红;魏刚;熊蓉春*
    . 2005, 32(2): 58-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聚环氧琥珀酸(PESA)螯合物中钙含量的测定难题,研究了多种分析方法,发现PESA螯合物中的钙离子不能使铬黑T等金属指示剂正常显色,因而难以用EDTA直接滴定法和返滴定法测定。沉淀分离法、离子交换分离法、溶剂萃取分离法等分离方法均不能将PESA与钙离子有效分离。PESA对普通氧化剂很稳定,但HCl-HNO3的氧化效果非常好,因而PESA螯合物中的钙离子含量可用HCl-HNO3消解EDTA滴定法测定。该分析方法的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性,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0.52%~1.56%,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7.5%~102.0%,Cl-,CO32-,SO42-对测定结果无干扰。
  • 韩曙鹏;徐粱华*;曹维宇;姚红
    . 2005, 32(2): 6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成纤过程中聚丙烯腈原丝晶态结构的演变规律,给出了各阶段聚丙烯腈的晶态结构模型。结果表明,成纤过程中聚丙烯腈原丝的晶态结构由最初的两相准晶结构经致密化后演变成单相仲晶结构。初生纤维的两相结构中含有“准晶区”(有序区)和非晶区(无序区),“准晶区”中聚丙烯腈大分子以不规则螺旋棒的形式堆砌。致密化过程中非晶区向有序区转变并和原有的有序区相互渗透形成单相“仲晶区”,在这种单相结构中,PAN大分子以一种类Z字形不规则螺旋棒的形式存在,棒与棒之间相互重叠、交叉、缠绕交织,相邻棒间结合紧密。
  • 王婧;苑会林*;霍艳丽;
    . 2005, 32(2): 68-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不同的温度下对聚乙烯醇进行四次熔融挤出,通过比较每次挤出对应的加工参数及样条外观特性上的差异,借助红外、紫外光谱和热重的分析手段,探讨了聚乙烯醇在熔融加工中的热老化及热降解机理,这将有助于解决因热老化、热降解而导致的熔融加工困难、材料物理性能明显降低的问题.
  • 张腾;蔡晴*;吴战鹏;金日光
    . 2005, 32(2): 7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三对硝基苯氧基三苯氧基环三膦腈和六对硝基苯氧基环三膦腈为主要单体,采用活性硝基亲核取代的方法,合成了一类新的环簇膦腈聚合物。单体和聚合物的结构通过元素分析、IR和1H-NMR等方法得到确认,聚合物的性质采用DSC,TGA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发现由三对硝基苯氧基三苯氧基环三膦腈制得的聚合物具有较好的网络结构,但是由六对硝基苯氧基环三膦腈制得环簇膦腈聚合物的过程中由于空间位阻的影响,导致最终聚合物存在明显的结构缺陷,但两种聚合物在空气中均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800℃时残碳率分别为45.1%和 43.2%,同时发现膦腈网络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决定聚合物燃烧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 李雅莉1;白守礼2;闫涛2;陈霭燔2*
    . 2005, 32(2): 7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γ-Fe2O3γ-Fe2O3/SiO2复合氧化物,以透视电镜(TEM)、热重差热分析(TG-DTA)、Brunauer Emmett Teller (BET)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对纳米粒子进行表征,以CH4为模型反应,在固定床流动反应器中对复合氧化物进行催化活性评价,并制作了气敏元件。考察了γ-Fe2O3γ-Fe2O3/SiO2敏感元件对CO和其他还原性气体的灵敏度及焙烧温度对敏感度的影响,得到对CO检测的合适焙烧温度分别为500℃和600℃和最佳操作温度310℃。结果表明,γ-Fe2O3/SiO2纳米复合氧化物中SiO2γ-Fe2O3的相变温度、加强热稳定性及提高气体灵敏度起到较大的作用。
  • 杨龙宝;杨丰梅*
    . 2005, 32(2): 8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中讨论了多随从双层规划问题。根据对策论中Nash均衡点的思想和多目标决策中极大模理想点技术,给出了极大Nash理想点的定义,并对多随从双层规划问题引入了极大Nash最优解的概念。最优解概念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随从响应不唯一所带来的解的不确定性,而且利用变换可以将对应的问题转化为求解过程比较容易的数学模型。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极大Nash最优解的存在性,并证明了解集的闭性。
  • 王冬梅;黄晋阳*
    . 2005, 32(2): 8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向变换反应器周期操作模型一般为非线性反应对流-扩散方程的新型定解问题。利用抛物型方程的极值原理得出的方程解的最大模估计,对单方程的流向变换反应器模型解的大时间性态进行了一些分析,证明了当反应交换项关于浓度或温度变量单调递减时其循环定态解的存在性,并且当t→∞时,模型解会趋于循环定态解。
  • 冯长君
    . 2005, 32(2): 89-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中定义烷烃衍生物分子中非氢原子的染色序数(fi),它对于非氢原子具有优异的选择性。由fi建构1阶染色序数自相关拓扑指数(1F)的定义式为:1F=[Σ(1+k)-0.25·(fi·fj)-10.5,它对烷烃衍生物分子具有良好的结构选择性。32种脂肪族胺、醇、醚、硫醇、硫醚类化合物的第一电离能(Ip,eV)与1F及O,N,S原子的电负性(XPL)的关系式为:Ip=13.0264-3.82081F +0.1773XPL,R=0.9929。令人满意的27种卤代烷(F,Cl,Br,I)的关系式为:Ip=8.2727-2.64061F+1.5168XPL,R=0.9979。这两个模型较好地揭示了烷烃衍生物第一电离能的递变规律。经Jackknife法检验,具有模型稳健性,并对23种烷烃衍生物Ip估算,显示良好的预测能力。因此,文中为烷烃衍生物第一电离能的预测提供一种有效方法。上述59种烷烃衍生物的Ip1F的相关系数为0.9791,明显优于著名的Kier指数(1Xv)(其R仅为0.4190)。结果表明,所建定量结构性质相关(QSPR)模型的相关性高、稳健性好、预测能力强。
  • 吴新民1;戚传松1;龚良发1;刘太奇1;陈力2;屈松生3
    . 2005, 32(2): 94-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成了稀土高氯酸镝-谷氨酸配合物晶体。经热重、差热、化学分析及对比有关文献,确定了其组成是Dy2(Glu)2(ClO4)4.9H2O, 纯度是96.54%。选用Dy(NO3)3.6H2O,L-Glu,NaClO4.H2O和NaNO3作辅助物,使用具有恒温环境的反应热量计和热化学手段,以2mol/L HCl作溶剂,分别测定了[2Dy(NO3)3.6H2O+2Glu+6NaClO4.H2O]和[Dy2(Glu)2(ClO4)4.9H2O+6NaNO3]在25℃时的溶解焓。通过设计热化学循环求得化学反应的反应焓ΔrHΘm, 25℃=234.300kJ/mol, 计算得到配合物Dy2(Glu)2(ClO4)4.9H2O(s)在25℃时的标准生成焓ΔfHΘm, 25℃=-6476.116kJ/mol。
  • 董翠英;陈娟
    . 2005, 32(2): 98-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常规控制方法对伺服系统低速抖动补偿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采用基于神经网络逆系统的内模控制方法对伺服系统进行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逆系统方法的内模控制能有效的改善低速性能,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且控制器设计简单。
  • 宋洪法1;靳其兵1;赵梅2
    . 2005, 32(2): 101-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简单遗传算法(SGA)收敛速度慢、易于早熟等缺点,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动态调整搜索空间策略,对遗传算法进行多步渐进搜索。并采用改进的自适应交叉算子和自适应变异算子,结合兼顾性能指标和响应过程平衡的适配函数,以多种改进方式相结合的遗传算法对PID参数进行迭代寻优整定。仿真结果表明:当被控对象存在较大纯滞后、时间常数特性时,采用本方法优化PID控制器参数可获得比较满意的调节效果。
  • 吴海燕;曹柳林
    . 2005, 32(2): 104-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中利用B样条神经网络可以逼近连续函数的良好性质,构造合适的网络模型从而得到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模型的线性表示方法,根据最优化方法中的梯度法,求得最优控制序列。应用在苯乙烯聚合反应的仿真实验中,收到了很好的控制效果,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 胡保坤;朱群雄
    . 2005, 32(2): 107-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探讨了石化建筑工程的DW预算分析系统的构架及其实现技术,提出了数据仓库的一种数学描述方法,结合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与工程管理的实际经验,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建立了分析和优化系统的模型,提出了预算决策
    系统的智能解决方案。
  • 张云肖;陈平;钱才富*
    . 2005, 32(2): 110-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有高压容器顶盖密封结构存在的结构笨重、装拆不便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快开式
    高压容器顶盖密封结构。将顶盖置于端部法兰内部并平齐,由D形抗剪螺栓连接二者,采用
    具有自紧作用的C形环作密封元件。只需将D形螺栓旋转大约90°,即可实现顶盖与端部法兰
    的装拆,具有装拆迅速、质量轻、螺纹不易“咬死”等特点。本文对该密封结构的关键部件
    进行了强度分析,可为其工程应用在设计上提供理论依据。该结构在需要频繁装拆的各种高
    压、超高压容器的密封装置上应用前景广大。